2016 年有兩部重要的印尼電影重新上院線,這兩部 片相輔相成,片名也十分雷同,其中一部是印尼傳奇 導演烏斯瑪.伊斯邁(Usmar Ismail,1921-1971) 導演的《閃亮三姊妹》(Three Maidens,1956) ,相隔 60 年後於 2016 年八月重新於印尼院線放 映;同年九月,由印尼女導演妮雅.蒂納塔(Nia Dinata)執導的《新.閃亮三姊妹》(Three Sassy Sisters,2016)也緊接著上映。這兩部電影對印尼 社會影響深遠,在不同時代分別有其文化上的重要性; 然而相同的是,兩者都對印尼傳統社會裡女性地位的 不平等提出質疑,同時也為印尼婚姻文化等關乎女性 生涯規劃的議題發聲。
這裡必須先點出的是,在印尼傳統文化當中,女性往 往被要求在某個年紀前完成婚嫁,假設三十歲是「適 婚年齡」的底限,那麼在這年齡之後還單身的女性, 常會承受社會大眾強加的諸多壓力;想維持單身的女 性,也得忍受各種負面的刻板印象。隨著社會變遷, 這些不合時宜的價值觀慢慢改善,藉由觀看這兩部電 影,觀眾可以在往昔的守舊傳統派,與現在相對自由 開放的社會氛圍之間,感受到印尼社會的進步與世代 的變遷。
以下筆者將延伸這個觀點,闡述這兩部電影在印尼社 會脈絡下的重要性。希望讓成長在印尼文化體系之 外、有著完全不同價值觀及文化視角的人們, 能藉由 這篇文章而有所反思。
《閃亮三姊妹》的文化重要性
相隔 60 年,《閃亮三姊妹》重新修復並在印尼上映, 它雖然不是首部重新修復的印尼電影,1 但卻是首部 4K 數位修復的印尼電影。如同另一部印尼電影《戒 嚴夜》(After Curfew,1954),《閃亮三姊妹》亦 是由義大利波隆那的博亞電影修復所(L'Immagine Ritrovata)負責修復技術,印尼 SA 影業(SA Films) 斥資美金 22 萬推動修復計畫,兩位印尼人 Lintang Gitomartoyo 和 Lisabona Rahman 也在過程中投入相 當多心力。之所以選擇博亞電影修復所,是因為他們 是唯一能針對熱帶氣候膠卷的發霉問題,例如變質、 酸化等現象,進行改善的數位修復公司;整個修復過 程花了將近八個月。
《閃亮三姊妹》修復完成後,電影底片隨即交付給印 尼 PT Render Digital 公司,進一步將 35 釐米膠卷轉 換成 4K 數位影像。這部片共有 15 萬個影格,一格要 花兩小時才能轉換成 53GB 的 4K 數位影像,最後輸 出了近 12TB 大小的影像檔案;整個數位轉檔過程又花 上了半年之久。
事實上,早在印尼SA影業之前,荷蘭電影博物館(EYE Museum Amsterdam)於 2011 年便已著手修復這部 電影──與《戒嚴夜》的修復幾乎可以說是同時展開, 但後來因為印尼的經濟問題而導致此計畫被擱置,直 到印尼 SA 影業接手後,修復行動才再度開始。2016 年八月,《閃亮三姊妹》重新在印尼院線播映時,短 短八個禮拜內就突破了三萬觀影人次,並帶動後來 DVD 和藍光光碟的發行。
《閃亮三姊妹》被選為印尼數位修復的首要作品,不 僅在於這部電影內容的獨特性,它所代表的歷史脈絡 亦在印尼文化的傳承上,有著無可取代的重要性。《閃 亮三姊妹》以通俗、趣味的方式,挑戰著 1950 年代印 尼社會的父權宰制,被視為印尼電影之父的導演伊斯 邁,透過該片深切批判印尼社會中低落的女性權益, 質疑國家對女性不友善的社會階級及婚姻制度,強烈 批評社會對未婚或不婚女性在家戶中角色所強加的種 種負面形象。值得注意的是,這部電影第一次製作、 發行、上映時間是在印尼獨立 12 年之後,當時大部分 人民都還是文盲。伊斯邁導演的後續幾部作品,同樣 可以窺見女性主義概念以及相對前衛的女性形象,例 如其最後一部作品《Ananda》(1970)便是具體的例 子。值得深思的是,這些性別平等問題到千禧年後的 現在仍困擾著印尼社會,而這樣的現象,觀眾也可以 從《新.閃亮三姊妹》在內的當代印尼電影中看見蹤 跡。
在《閃亮三姊妹》電影裡,導演伊斯邁加入了許多由 當時知名的音樂創作者編寫、演唱的精彩歌曲,這 些流行感十足的節奏,使得電影在時隔多年之後, 依 舊 動 人; 印 尼 人 氣 歌 手 Sjaiful Bachrie、Ismail Marzuki、Sam Saimun 以及 Bing Slamet 等,也都是 本片電影音樂製作團隊的成員。在 1957 年的印尼影展 中,《閃亮三姊妹》更勇奪媲美美國奧斯卡金像獎的 「Citra Awards」最佳音樂獎。
《閃亮三姊妹》可說是締造了 1950 年代的印尼流行文 化。當年在院線大獲好評的程度,不僅讓電影在雅加 達 Capitol 戲院進行首映,更在幾乎只播放好萊塢或國 外院線的知名戲院,連映超過八個星期之久。當時印 尼電影能在首輪院線播映,幾乎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熱愛好萊塢電影的印尼總統蘇卡諾,也鄭重邀請本片 製作人到總統府裡,為他摯愛的夫人在私人生日派對 上播放這部電影。《閃亮三姊妹》是印尼 1950 年代最 常被提及的國產電影,可想見其在社會以及文化上的廣大影響。當時甚至有所謂的「三姊妹」比賽,吸引 全國少男少女報名參加;電影熱銷之後,「三姊妹」 也陸續成為許多產品的品牌名稱,從日常飲料到傳統 印尼蠟染服飾品牌都有。不僅如此,馬來西亞、義大 利(包括1959年威尼斯影展)、南斯拉夫、新幾內亞, 以及蘇里南共和國等國家都接連引進這部電影。
我們或可把《閃亮三姊妹》視為一部「時光機器」, 藉由這作品,觀眾能夠得知 1950 年代中期雅加達與萬 隆的時代精神,看見當時印尼首都的發展(尤其是在 片中雅京地區的野餐場景),同時也可觀察當時的大 眾生活以及社會問題。
《閃亮三姊妹》傳奇
《閃亮三姊妹》不只引起印尼社會廣大的共鳴,對當 代電影也有著深遠的影響。1980 年代至少兩部電影 受到其啟發,包括 Djun Saptohadi 導演的 《Three Girls Finding Love》(Tiga Dara Mencari Cinta, 1980)以及 Teguh Karya 導 演 1989 年 的《Lover Left by the Train》(Pacar Ketinggalan Kereta, 1989);近期受到《閃亮三姊妹》影響的則有《新. 閃亮三姊妹》:這部電影在《閃亮三姊妹》重新上映 後一個月, 緊接著在全國戲院上映。執導這部片的女 導演妮雅.蒂納塔,還依稀記得她曾經在 TVRI 電視 台 2 觀看《閃亮三姊妹》──這也是她個人觀看的首 部印尼歌舞片。身為長期拍攝關於女性權益及兩性平 等議題的女性電影工作者,3 蒂納塔希望能夠拍攝類 似題材的電影,但她也強調雖然《閃亮三姊妹》這部 經典啟發她拍攝《新.閃亮三姊妹》的念頭,但《新. 閃亮三姊妹》並不是一部老片翻拍的作品。
觀看《新.閃亮三姊妹》跟《閃亮三姊妹》,會發現 兩部電影或有雷同之處:例如兩者故事的基本架構相 似,都是關於祖母及父親養大的三姊妹,在成長過程 中面臨的婚嫁文化、女性權益,以及手足之間因男性 而生的種種糾紛。《新.閃亮三姊妹》亦是一部歌舞片, 片中包含《閃亮三姊妹》的原版主題曲,且其印尼片 名係來自原版《閃亮三姊妹》的主題曲歌詞。同樣的, 《新.閃亮三姊妹》也講述祖母如何苦口婆心地「強迫」 大孫女盡快結婚,以及隨之而來的種種問題。
這兩部電影當然還有其他相異之處:蒂納塔和編劇拉 奇.庫斯旺帝(Lucky Kuswandi)於 2016 年合作 完成《新.閃亮三姊妹》的劇本時,距離《閃亮三姊 妹》已相隔近 60 年,兩部電影產出的時代,顯然有 著不同的歷史脈絡以及社會問題,新版討論這些議題 的方式,也理所當然地較為新潮、更接近當代人的想 法;其與經典作品《閃亮三姊妹》不同的是,新版中 的三姊妹都有一份屬於自己的工作──分別是廚師、 行銷公關,以及志願教師。世代的衝突隨著電影的發 展,在代表保守傳統方的祖母,以及年紀最小、最嚮 往自由的小孫女之間越演越烈。毫無疑問地,整部電 影對女性主義、父權宰制等議題的討論,遠比《閃亮 三姊妹》存在著更加鮮明的批判。
由於,面臨的是不同的時代以及不同的社會問題,蒂 納塔在電影中加入新的歌曲,藉以表達她對現行狀態 的立場。片中〈Matriarch〉這首歌即象徵性地代表 了整部電影的核心精神,由安齊.納洛塔瑪(Aghi Narottama)及班比.古斯提(Bemby Gusti)一同 譜曲與編舞,和舊版電影不同的是,《新.閃亮三 姊妹》的所有歌曲都是由片中演員親自演唱。另一方 面,由於片中年輕演員──尤其是小女兒那角色所表 現出的挑釁態度,也讓印尼電影審查局將《新.閃亮 三姊妹》劃定為 21 歲以上才能觀看的限制級電影。
此外,這兩部片的拍攝地點與色彩也有顯著差異:《閃 亮三姊妹》是黑白片,在印尼雅加達與萬隆拍攝;而 新版作品則是以色彩繽紛、風景優美的 Maumere 海 濱與 Flores 島嶼為場景,更加襯托出導演欲表達的觀 點,它帶領觀眾穿越充滿異國情調的景致:Geliting 的傳統市場,Sikka 村落裡有著 118 年歷史的老葡萄 牙教堂,Koka 海灘,一路到 Magepanda 的紅樹林。 悅耳動聽的曲調、輕快熱情的舞步、貼近日常生活的 人情事理、迷人的印尼風光,讓《新.閃亮三姊妹》 紛紛受邀至諸如釜山影展、東京影展、新加坡影展等 國際影展放映。
結語
《閃亮三姊妹》對 1950 年代後的印尼文化影響深遠, 影片呈現了許多重要的議題,這也是為什麼即使修復 過程緩慢又昂貴,這部作品依然被挑選為值得修復的 電影。《閃亮三姊妹》不僅引領著 1950 年代印尼流 行文化,其拋出的性別議題,即使在過了幾十年之後, 也仍和當代印尼社會問題息息相關。
蒂納塔身為一位長期關注性別與女性議題的當代女導 演,她萃取經典作品中的養分重新詮釋,承繼《閃亮 三姊妹》中對印尼社會的批判精神,透過 2016 年的 《新.閃亮三姊妹》加以呈現。這兩部電影背後都富 含相近的立場與時代精神,對於印尼以及其他有類似 處境的社會而言,無疑是值得關注的作品。
Dr Ekky Imanjaya (艾基.伊曼賈亞) 博士
Source:
Dr Ekky Imanjaya's article on "Tiga Dara" (Three Sisters, Usmar Ismail, 1957) and "Ini Kisah Tiga Dara" (Three Sassy Sisters, Nia Dinata, 2016),available in English and Chinese. About the importance of the films (the restoration, the content, and the context). It was originally published in 2017 Taipei Film Festival catalog.
Comments